形态描述
形态依据福建德化戴云山(156雄、284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49mm,雌蛙体长5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16。头宽略大于头长;吻短,盾状,突出于下唇;吻棱棱角状,颊部略向外倾斜;鼻孔位于吻眼中问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,眼间距略大于上眼睑宽;鼓膜小,隐约可见;无犁骨齿;舌宽圆,后端有缺刻。
前肢较粗短,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;指短扁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端具吸盘,均有边缘沟,以第三、第四指的吸盘最大,几乎与上眼睑等宽;近端关节下瘤尚清晰;第三指有指基下瘤,有的第二指也有指基下瘤;指间无蹼;掌突不明显。后肢较长而粗壮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或眼鼻之间,左、右跟部略重叠;胫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长之半;趾端与指端同,但趾吸盘小于指吸盘;关节下瘤明显;趾间满蹼;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蹠突不显。
背面皮肤较光滑。自上眼睑后半部向体侧延伸至胯部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疣粒;颞褶明显,枕部两侧略隆起;前臂及跗、蹠外侧皮肤粗厚;跗部腹面有长而宽厚的皮肤腺,表面光滑,灰黑色,其远端到达内、外蹠突部位;跗外侧缘之宽厚腺体成棱状,并布满细刺粒;肛孔上方及胫跗关节背面常有细刺粒。腹面有扁平疣。
生活时背面橄榄绿色,散有不规则浅色斑纹;四肢背面有深色宽横纹;腹面乳黄色。液浸标本背部有不规则的黑酱色斑块,斑块间有分散的灰白色斑点;上唇缘有不规则的浅色斑纹;四肢背面有较宽的黑色横纹,前臂及股、胫、跗各有3—4条;股后方有大小不一的浅色斑;腹面乳白色或乳黄色,咽喉部及胸部有少数黑斑。
第二性征:雄蛙前肢较粗壮,第一指基部内侧具婚垫,垫上有密集的乳黄或乳白色细刺状突起;具1对咽侧下内声囊;无雄性线。
变异:体长50mm以下的雌蛙和体长40mm以下的雄蛙中,部分个体头侧、上眼睑及整个背部与胫、跗外侧均有白色细刺粒;个别标本股部无横纹。
卵:卵群粘连成片,呈圆形或椭圆形;卵粒呈乳白色,卵径2.5mm左右;卵粒外包以两层卵胶膜。
蝌蚪:生活时背部、体侧及尾部灰黑色,均匀一致,无浅色或金黄色斑纹;腹面乳白色或灰白色。第30—31期的蝌蚪,其后肢长1.8~2.2mm者,头体长13.8m,尾长28.9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.1倍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17;尾肌发达,上尾鳍低,没有达到尾基部,尾末端尖。体宽扁;吻宽圆,前端向下倾斜;鼻孔近眼,眼位于头背侧;出水管细长,开口于体左侧;体腹面口后有一个大的腹吸盘;肛管游离,位于尾基部腹面中央;口宽大,位于头腹面,仅在口角处有唇乳突;唇齿式为Ⅲ:l+l/l+l:Ⅱ,上唇齿最外排着生于唇褶上;角质颌发达;眼后下方的一对腺体出现较迟,全长53mm的蝌蚪,此腺体尚未出现;腹后部的一对腺体小,其长径小于上角质颌间距。
一个前肢已伸出、尾部萎缩至18mm的变态期蝌蚪,头体长24mm,指吸盘明显地大于趾吸盘,趾间满蹼,齿式尚完整,角质颌、腹部吸盘、眼后及腹侧的腺体均尚存;1个残留尾1.5mm,体长23.5mm的幼蛙,已具成体主要特征。
成体:雄蛙体长49mm,雌蛙体长5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16。头宽略大于头长;吻短,盾状,突出于下唇;吻棱棱角状,颊部略向外倾斜;鼻孔位于吻眼中问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,眼间距略大于上眼睑宽;鼓膜小,隐约可见;无犁骨齿;舌宽圆,后端有缺刻。
前肢较粗短,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;指短扁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端具吸盘,均有边缘沟,以第三、第四指的吸盘最大,几乎与上眼睑等宽;近端关节下瘤尚清晰;第三指有指基下瘤,有的第二指也有指基下瘤;指间无蹼;掌突不明显。后肢较长而粗壮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或眼鼻之间,左、右跟部略重叠;胫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长之半;趾端与指端同,但趾吸盘小于指吸盘;关节下瘤明显;趾间满蹼;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;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;蹠突不显。
背面皮肤较光滑。自上眼睑后半部向体侧延伸至胯部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疣粒;颞褶明显,枕部两侧略隆起;前臂及跗、蹠外侧皮肤粗厚;跗部腹面有长而宽厚的皮肤腺,表面光滑,灰黑色,其远端到达内、外蹠突部位;跗外侧缘之宽厚腺体成棱状,并布满细刺粒;肛孔上方及胫跗关节背面常有细刺粒。腹面有扁平疣。
生活时背面橄榄绿色,散有不规则浅色斑纹;四肢背面有深色宽横纹;腹面乳黄色。液浸标本背部有不规则的黑酱色斑块,斑块间有分散的灰白色斑点;上唇缘有不规则的浅色斑纹;四肢背面有较宽的黑色横纹,前臂及股、胫、跗各有3—4条;股后方有大小不一的浅色斑;腹面乳白色或乳黄色,咽喉部及胸部有少数黑斑。
第二性征:雄蛙前肢较粗壮,第一指基部内侧具婚垫,垫上有密集的乳黄或乳白色细刺状突起;具1对咽侧下内声囊;无雄性线。
变异:体长50mm以下的雌蛙和体长40mm以下的雄蛙中,部分个体头侧、上眼睑及整个背部与胫、跗外侧均有白色细刺粒;个别标本股部无横纹。
卵:卵群粘连成片,呈圆形或椭圆形;卵粒呈乳白色,卵径2.5mm左右;卵粒外包以两层卵胶膜。
蝌蚪:生活时背部、体侧及尾部灰黑色,均匀一致,无浅色或金黄色斑纹;腹面乳白色或灰白色。第30—31期的蝌蚪,其后肢长1.8~2.2mm者,头体长13.8m,尾长28.9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.1倍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17;尾肌发达,上尾鳍低,没有达到尾基部,尾末端尖。体宽扁;吻宽圆,前端向下倾斜;鼻孔近眼,眼位于头背侧;出水管细长,开口于体左侧;体腹面口后有一个大的腹吸盘;肛管游离,位于尾基部腹面中央;口宽大,位于头腹面,仅在口角处有唇乳突;唇齿式为Ⅲ:l+l/l+l:Ⅱ,上唇齿最外排着生于唇褶上;角质颌发达;眼后下方的一对腺体出现较迟,全长53mm的蝌蚪,此腺体尚未出现;腹后部的一对腺体小,其长径小于上角质颌间距。
一个前肢已伸出、尾部萎缩至18mm的变态期蝌蚪,头体长24mm,指吸盘明显地大于趾吸盘,趾间满蹼,齿式尚完整,角质颌、腹部吸盘、眼后及腹侧的腺体均尚存;1个残留尾1.5mm,体长23.5mm的幼蛙,已具成体主要特征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本种外形与海南湍蛙Amolops hainanensis相似。但本种下颌前侧方无大的齿状突;雄蛙有乳白色婚垫和1对咽侧下内声囊。与香港湍蛙A.hongkongensis的区别,本种体型相对较大、吻长明显大于眼径、鼓膜小;皮肤较光滑;跗部有宽厚腺体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戴云湍蛙生活于海拔700—1400mm的山溪内及其两岸;常借其指、趾端发达的吸盘,将身体吸附在瀑布旁或急流处的岩壁或石块上,故有“石搭子”之俗称。蝌蚪生活于山溪急流中,借其口后的腹吸盘吸附于急流中的石块上,不易被流水冲走;受惊扰后该蝌蚪脱离石块,迅速逃逸,较难捕获。曾在福建德化戴云山1000—1200m处急流中捕得11尾具后肢的蝌蚪。1973年10月,在福建南靖下山大队海拔700m处的流溪中采到变态期蝌蚪4个。
繁殖季节为4—7月。1964年5月1日在戴云山1200m处,与急流相连的1个岩洞里发现成体3只,同时发现许多卵片,分别黏附在岩洞的石壁上;卵片离水面lm左右,但水的浪花常波及卵片,洞中湿度很大,蛙卵在此环境中能正常发育;然而也有因久晴不雨,水位下降而干枯死亡的卯群。1977年7月在福建德化戴云山采得83只雌蛙,其中3只体长45mm、52mm、58mm者,其输卵管内有临产的卵分别为196粒、228粒和253粒。
剖检13只蛙,胃的内容物有金龟子、叩头虫、象鼻虫、蝇、蚁、蜘蛛、蝗虫及尺蠖等鳞翅目幼虫,其中绝大多数是农作物和森林的害虫。
繁殖季节为4—7月。1964年5月1日在戴云山1200m处,与急流相连的1个岩洞里发现成体3只,同时发现许多卵片,分别黏附在岩洞的石壁上;卵片离水面lm左右,但水的浪花常波及卵片,洞中湿度很大,蛙卵在此环境中能正常发育;然而也有因久晴不雨,水位下降而干枯死亡的卯群。1977年7月在福建德化戴云山采得83只雌蛙,其中3只体长45mm、52mm、58mm者,其输卵管内有临产的卵分别为196粒、228粒和253粒。
剖检13只蛙,胃的内容物有金龟子、叩头虫、象鼻虫、蝇、蚁、蜘蛛、蝗虫及尺蠖等鳞翅目幼虫,其中绝大多数是农作物和森林的害虫。
海拔范围
繁殖特征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讨论 Yang(1991:13—14)曾将戴云湍蛙Amolops daiyunensis作为香港湍蛙A.hongkongensis的异名。经叶昌媛等(1993:303)、费梁(1999:240)、费梁等(2005a:156)的比较研究,认为戴云湍蛙的体型相对较大、吻长明显大于眼径、鼓膜小、背面皮肤较光滑,跗部腹面有长而宽厚的皮肤腺等特征,显然不同于香港湍蛙(参见本书香港湍蛙的“鉴别特征”)。因此,以上文献仍将戴云湍蛙作为1个有效种。金义文等f2005:61—68)基于对湍蛙属Amolops的6种10个居群12S和16S rRNA序列进行了研究,其结果支持戴云湍蛙是一个有效种。